記者王上溢/報導
「減碳」這個議題已經是今年全台企業所關注的話題之一,但你知道減碳不只是環保,只要是減碳成效出眾的企業,更可以利用碳權增加額外收入嗎?今天就來告訴你碳排放量對一家企業的影響有多大。
何為碳權?碳權是一種排碳額度,通常以一公噸為計算單位,若各國或企業碳排量低於規定,便會產生額外的碳權,可利用碳權市場來交易給需要購買碳權的企業,需要購買碳權的企業,大多都是碳排放量較高,且減碳能力有限的企業,如汽車廠或傳統產業。
今年政府不斷呼籲企業盡早完成碳盤查的原因,是為了要讓各企業了解自家碳排放量有多少,進而著手實施減碳方針,再此前提之下,由於碳權在先進國家已成為一種交易手段,碳權及碳稅也成為減碳之中最重要的一環。
而碳稅是指各國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課稅,一樣是以一公噸為單位,課徵碳稅的原因,主要是為了透過課稅來減少商品的碳排量,進而減少高碳排商品進入國內,目前只有歐盟CBAM有通過碳稅法案,美國CCA則還在草案階段,尚未通過。
減碳不只是因應全球趨勢,還能利用減碳賺大錢?沒錯,在全球大企業當中,已經有人開出先例,就是全球電動車大廠特斯拉,據特斯拉2023年財報指出,特斯拉碳權收益較去(2022)年Q4增加12%,光是碳權已經多達5.21億元,其中向特斯拉購買碳權的企業,多以車廠為主。
但隨著碳交易所陸續成立,也讓許多企業存有隱憂,舉例來說,這些多出來的碳權及罰金,一樣會進到政府的口袋,但對於減碳能力有限的產業,這些碳權資金該如何運用?又能給這些企業什麼幫助?未來還有待觀察。
如果是無法跟上減碳腳步的企業,雖然未來不至於被市場淘汰,但只能不斷額外購買碳權來填補,高爐鋼廠及金屬加工產業就是典型例子。
螺絲業者說,台灣螺絲企業要合乎歐盟碳排標準,還有一段距離,碳權及碳稅這東西,說白了就是持續減低生產時所排放的碳排量,但螺絲產品是直接從鋼鐵原料生產,要通過表面處理及熱處理等多道製程,除非未來有碳排量更低的鋼鐵原料可以使用,否則要減低企業碳排其實很困難,短時間恐怕還是得乖乖讓歐盟課稅。
(封面首圖: 已有不少國外企業利用減碳來交易碳權。取自PhotoAC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