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採中心/綜合報導
全台各地艷陽高照,各種防曬商品紛紛出籠,你的防曬觀念或做法是否正確?來聽聽專業皮膚科邱品齊醫師的建議。
物理性防曬vs. 化學性防曬
「物理性防曬」是透過產品內的防曬顆粒來反射紫外線,以減少對皮膚的傷害。常見的成份包括二氧化鈦、氧化鋅,通常分子較大,不會滲入肌膚且刺激度低,適合過敏性肌膚、醫美術後、孕婦或兒童使用。
「化學性防曬」是將紫外線吸收進化學劑成分中,使其不進入肌膚。通常分子較小,較為清爽,但因為防曬成份較不穩定,容易引發過敏,適合油性肌膚、痘痘肌使用。
UVA和UVB
UVA指長波紫外線,有很強的穿透力,可以深入肌膚的真皮層,造成曬黑,更會加速老化。UVB是中波紫外線,僅能達到肌膚表層,長時間下來容易曬紅、曬傷。
PA和SPF
防曬的PA代表對UVA的防禦效果,PA「+」的值越高表示防曬力越好、可延緩曬黑的時間就越長。防曬的SPF代表防止UVB的效果,數值越高、防護時效越長。
防曬乳要擦多少才足夠?
物理性遮蔽做好的話(如撐傘、戴帽、穿外套)就可以達到70~80分以上的效果,只單靠外擦的防曬品,卻沒做好遮蔽,一定是60分以下的效果。
成人在防曬品的用量不建議用黃豆大、綠豆大、銅板大或是指節來計量,使用量勺比較準確,整臉加脖子的範圍,約1/4茶匙(1.25cc)的量即可。另外,防曬品補擦不是計算幾分鐘或幾小時補一次,而是要看出汗和防曬品流失的程度而定,出汗越多、流失越快就要越常補擦。
防曬乳怎麼卸除?
擦在身上的防曬乳,要看產品的防水性,一般型的防曬乳,用沐浴產品即可清洗乾淨,防水的防曬乳就要用卸妝產品卸除。
防曬噴霧好方便?
美國皮膚醫學會網站資料提醒,防曬噴霧不要直接噴臉,因為噴霧型產品大多屬化學性防曬,會添加溶劑助溶解,有的還強調涼感效果會添加酒精,這些成分容易產生皮膚過敏現象,噴到眼睛會造成眼睛傷害,要是吸入性過敏,還可能嚴重到呼吸困難,甚至死亡,臉部皮膚很細嫩,建議還是使用塗抹式乳液為佳。
在室內也要防曬?
如果有強烈陽光會直射,建議使用窗簾或百葉窗來防護即可;如果只是間接陽光,離窗戶遠一點也就不用擔心。一般屋內光源,尤其現在幾乎都換LED燈,並不需要擔心紫外線的傷害。在車內,即使陽光普照,但車窗有貼隔熱紙的話,數值也一樣為 0。
陰天不必防曬?
紫外線是導致皮膚老化的無形殺手,炎炎夏日,民眾應避免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,陰天還是有紫外線,是需要做好防曬的,雷雨天才不需要。
曬傷該怎麼護理?
輕度曬傷會在曝曬烈日後的4小時開始出現症狀,建議第一時間用乾淨的冷水擦拭,降低表面溫度,再塗抹曬後修護乳液。蘆薈確實具有治療曬傷的功效,但只能使用葉莖中間最肥且透明的部分,至於葉子、薄膜等部位因為含有特殊成分,容易刺激皮膚,不能直接塗抹在人體。
通常嚴重曬傷約在曝曬陽光6小時後,會出現皮膚泛紅劇痛、起水泡等症狀,部分患者還可能有脫水、頭痛、噁心、嘔吐、暈眩,甚至發燒等不適症狀,應適當補充水分並儘速就醫。
防曬品可抗藍光?
手機、筆電、平板等電子產品螢幕所放射出的藍光,因為強度不高對於肌膚的影響其實很微弱。比較需要注意的是陽光中的藍光,尤其是高能可見光(High-energy visible light, HEV),防曬品宣稱「抗藍光」就是指這個。
目前發現像是肝斑,在長時間、高強度的可見光曝曬下有可能造成惡化,所以如果是肝斑患者,建議挑選有添加潤色粉體(非奈米型氧化鋅、非奈米型二氧化鈦與氧化鐵)或黃褐色物質(類胡蘿蔔素或紅藻與褐藻萃取物)的防曬品或彩妝品,因為潤色粉體可以反射太陽中的藍光,黃褐色物質則可吸收藍光。所以現在的技術,要調配出具有抗高能可見光的防曬品的確是可行的,但目前最欠缺的是標準化的測試方式與相關參考指標,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共識性的標準。
吃九層塔、木瓜、鳳梨容易曬黑?
部分營養師表示,食用光敏性食物,如柑橘、鳳梨、木瓜、九層塔、芹菜、紅蘿蔔、黑芝麻,會使身體容易照光過敏、皮膚發炎,建議少吃有助於預防光敏性皮膚炎。
邱醫師認為,穿長袖長褲、戴帽子、擦防曬比較有效,只要做好防曬,吃什麼都不用擔心變黑。
※本文內容摘自邱品齊醫師幸福美肌大公開臉書
(封面首圖: 夏天陽光曬得皮膚好痛,做好防曬讓你一白遮三醜!phone by Jill Wellington from Pixabay)